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体生活
漫步三十余年为民司法之路
作者:郑新法  发布时间:2020-08-13 11:19:56 打印 字号: | | 阅读次数:


我非常高兴地领到了“荣誉天平奖章”。一枚朴实、平凡的奖章,融入了我三十多年的坚守与执着,也闪烁着我的青春与梦想。

1987年7月,我从安徽省司法学校毕业分配到祁门县人民法院工作。上班第一天,也就是我从校园跨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遇上了我步入社会的第一位老师即时任院长郑启通,他告诉我,法院工作要从基层法庭做起。随后,我便带着学生时期的梦想和对司法事业的憧憬,来到了安徽最南端的一个极为简陋的法庭--平里法庭。从此,开始了我司法为民之路。

我走进了一间与民房完全一样的房屋,上下两层,一楼的小房间是办公室,二楼是住房,隔墙是木条混泥土的。大厅有个平台,上面横放着两张“书桌”,那就是审判台。法庭非常简陋,但也不失庄严。

我来后,原先的一位老同志也调到另外一个法庭工作,法庭仍然是四个人,我接替他的内勤工作。

丢下行李,就开始工作。除了庭长是审判员,其他两位同志都是书记员。我因为刚参加工作,是作为代书记员跟随着庭长担任记录工作。

第一次亲身体验“马锡五审判方式”,串门串户,反复交谈,协调邻里关系,真情化解纠纷。我和庭长骑着自行车,到双凤村调处一起因失火烧了20余棵茶叶赔偿纠纷案件。争议标的不大,但是处理不好,则容易伤害到群众感情。

“想不到,为了我们这点小事,还麻烦你们来回做工作”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时间到了中午2点多,在村干部的安排下,吃过中饭后,我们按规定每人交给村民半斤粮票和1.5元伙食费。吃工作餐,交伙食费,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也是一名干部了。

知识就是力量。我先后参加了全国法院干部业余大学和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学习,又分别到西南政法学院、浙江大学培训。学历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司法为民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

1989年,挂职锻炼担任乡长助理,主要是把法治精神带到农村,推动地方乡镇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年后,再次回到了熟悉的法庭。简陋的楼房没有改变,庭长还在,其他俩位同志换了人。我也被组织任命为助理审判员,成为一个“准法官”,可以依法独立办案了。

从此,我的生活,天天围绕着离婚、房屋继承、损害赔偿、债务纠纷……

日子很平淡,但责任重大。白天不是骑着自行车,就是乘座三轮车奔走祁门南片五个乡镇;晚上又回到法庭,也就回到了家,感觉很幸福。

深山里曾经有一个大户人家,房子大,不仅有院子大,还有鱼池,子孙也不少。几十年过后,子孙为争房产,诉讼到法庭。审理中,发现他们祖上,很聪明,每次分家时,总是交叉,份额不计面积,是按间计算,且是楼上楼下搭配着。五代过后,房子也不能住人了,可产权要分割。庭审后,大家争议最多的是分配比例及如何落实到地面上来。为了做到案结事了,召集所有当事人现场丈量。我也使尽了上学时的数学计算能力,还要讲解给大家听明白。在农户家住了两夜,最终还是回到宅基地的划分上来,让大家满意地在调解协议签字,大家还是一家人。我们也忘记了工作过程的危险和疲劳,至今想起来还是甜甜的。

“逝者如斯夫”转眼间,八年过去了。组织上把我调回县城。先安排在民庭,继续着民事审判工作。我也试着总结自己多年的审判经验,撰写了一些法学论文。工作之余,偶有散文、诗歌等创作,其中《北纬30度让红茶飘香》《法官之歌》《秋雨赋》等,得到《中国法院网》等媒体刊发,自己也乐在其中。

院长任期从三年改为五年,也换了几任。我上班时的院长也转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退休在家。一次,新到任的院长对我说,你也算是科班生,行政庭选派一位年长的同志担任副庭长,你配合他工作。行政诉讼还在起步阶段,许多新的法规要学习。面对“民告官”,接触的当事人,一方是自然人或法人外,另一方只有行政机关。角色转变了,通过努力,行政审判工作也很有成效,从案件数、审判质量,再到案件卷宗,在全市案件评查中,先后受到市中院两任主要领导的肯定和好评,还被市中院评为全市法院行政审判先进集体单位。

竞争上岗,一时成为基层法院的新创举。我也报名参加执行庭庭长职位的竞选。落选了,组织上把我调整到审判监督庭工作。案件数少了,可是要摸索全院当年所有审结案件质量的评查工作。我在案件评查中,针对案件审判程序、实体容易出现的差错,剖析根源,主动向业务庭及承办人提出相应的建议。针对诉讼费用及执行案款落实情况,建议设立审批制度,就案件生效归档前,必须以表格方式明确责任,沿用至今。

第二次岗位竞争开始了。我报名参加,结果也是败北。这次竞争上岗后,改变以往组织调整方式,由个人自选业务庭。我想自己对民事审判还是有感情的,就选择了民庭。

城镇化加速,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交通更为发达。《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了,但是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还没有推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也没有建立。面对交通事故案件骤增,法律如何具体适用,我们主动结合具体案件,到保险企业宣讲法律,同时做好肇事者思想工作,争取理解受害人和支持法院工作。在兼顾到三方权益的前提,做到合理、合法,作出带有情感的民事判决,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社会改革永不停止,执行庭一位老同志提前离岗休息了。我又一次开始八年的岗位工作,这次是执行工作。

“执行难”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法院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跑银行、找公安;查房产、找“老赖”,成为我们工作常态。当面对困难群众,尤其还躺在床上的申请人,我们穷尽措施又无法将案件执行到位,虽然跑断了腿,也难化解权利人实际困难。我作执行法官,同时负责编写执行信息简报,呼吁社会各界支持法院执行工作,积极争取司法救助。

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生活困难的群众也得到相应的司法救助,不再因为案件执行不能而危及基本生活水平。破解执行难信息化工作格局正在形成,“基本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2008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人生再次起航。2011年9月,我被任命为执行庭副庭(局)长。这次没有竞争程序,只有组织任命。新岗位,开启新的征程。

2014年再次调整工作岗位,主要负责法院信息宣传工作。当年被安徽省高院评为信息宣传先进个人。随后,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审判委员会委员。

跟随着司法改革前进的步伐,我被遴选为首批员额法官。内设机构改革后,我被任命为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主任。岗位一次次更换,责任始终不变,司法为民的初心不变,公正司法的使命不变。

    现如今,我们共同走进了《民法典》时代。弘扬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程海卫